汽车媒体《懂车帝》近日进行的智驾大横评节目引发行业关注与质疑。
此次横评高速事故场景模拟中涵盖了多个主流品牌的36款车型,城市场景则测试了26款车型。这样大规模、多维度的测试,在行业内实属罕见。
整体来看,测试结果暴露出当下智能驾驶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高速场景整体通过率和城市场景通过率皆不尽如人意,没有一家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能够做到在测试中拿满分。
尽管如此,特斯拉在这次横评中表现突出,Model 3和Model X在高速测试中通过率达到5/6,Model X在城市测试中以8/9的成绩领跑。例如在高速入口遇野蛮加塞等复杂场景下,特斯拉能迅速准确识别周围车辆动态并做出合理反应,其智能驾驶系统响应时间平均比其他品牌快了0.5 秒,在高速行驶场景下,这极短的时间差足以避免许多潜在的碰撞事故。
鸿蒙智行车型整体表现相对亮眼,智界R7、阿维塔12在不少场景中有良好发挥,但在极端场景下,稳定性与特斯拉存在差距。比如在暴雨天气导致路面视线受阻的模拟场景中,失误率相比正常天气场景提升的幅度要高于特斯拉,凸显出其在极端环境下还有优化空间。
备受市场青睐的小米SU7城市路况通过率为3/9,在开进大转盘环节,小米SU7 Ultra竟然驶入不了主道,直接卡在护栏处,暴露出系统在复杂道路环境下的感知和规划短板。
蔚来第二品牌乐道的车型乐道L60表现欠佳,在城市道路的汇入、避让等场景中出现失误。
7月25日,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通过社交媒体转发了懂车帝这一测试视频,并配文强调:“由于法律禁止数据出境,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
同日,鸿蒙智行在其官方微博账号发文,称“已看到某平台所谓‘测评’,不予置评。”
一些媒体人士及行业人士对懂车帝做这一测试的动机表示了质疑,同时认为其作为一个汽车资讯平台,没有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的汽车测评专业资质,缺乏汽车测评的专业人员、专业设备与测评标准,测试结果难免有失严谨与公正。
对于这次测试,前奥纬咨询高级董事合伙人张君毅指出,“无论他(懂车帝)初心如何,也让消费者看到了组合辅助驾驶的边界,但显然工况有些许偏差产生争议。”
从这次横评结果中不难发现,技术路径的差异并没有对最终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不同车企虽然在传感器配置、算法架构等技术路径上各有不同,但都面临着智能驾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共性难题。
无论是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还是摄像头等不同传感器组合,也无论是基于何种算法模型进行研发,都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真实路况下确保智能驾驶系统的绝对可靠。这表明,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并非依赖单一技术路径的突破,而是需要在感知、决策、执行等多个环节实现全面协同提升。
在汽车智能化浪潮汹涌的当下,智能驾驶已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而这次懂车帝联合央视新闻发布的测评,虽难以定义为“绝对严谨”,但为行业洞察智能驾驶技术的真实水平提供了一扇窗。
几乎与这场测试同步发生的是,近日公安部出台了相关规定,在规范智能驾驶发展、明确责任主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安部明确表示,目前市场上销售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还未实现“自动驾驶”目标,驾驶人才是最终责任主体。
这一规定的出台,主要是因为当前部分车企在营销中存在夸大宣传智驾功能的现象,宣传语中出现“解放双手”“零接管”等词汇,甚至有车企高管公开宣传“困得不行”就用智驾,“打着瞌睡开回来” 。这种夸大宣传使得消费者过度信赖智能驾驶,出现某车型高速撞击施工桩致3人死亡的惨剧。
在2025年因滥用辅助驾驶引发的事故中,超60%的驾驶员存在玩手机、睡觉等危险行为。公安部的规定旨在杜绝这种夸大宣传,让消费者清晰认识到智能驾驶的真实水平和使用边界。
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过程中,智驾伦理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当智能驾驶系统面临两难甚至多难的抉择时,该如何作出决策,这涉及生命安全和道德伦理的考量。
例如,在遇到不可避免的碰撞时,是优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选择避让行人或其他车辆,减少对第三方的伤害?科技部出台的《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要求车企在极端情况下必须优先保命,这为智驾伦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准则。
但在实际技术研发和应用中,如何将这一准则落地,如何通过算法设计和系统优化来确保在复杂场景下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决策,仍然是行业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懂车帝的这次横评以及科技部、公安部出台的规定,共同呈现了智能驾驶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智能驾驶距离真正的自动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车企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如实宣传智驾功能,加强技术研发和验证,而消费者也需理性看待智能驾驶,不能过度依赖,始终牢记自己是驾驶安全的最终责任人。
九鼎配资-九鼎配资官网-天津炒股配资开户-散户配资官网首页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